{{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灵氧吧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先照顾自己
2024-05-22

“自从有了孩子,我就再也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都被搁置了。”

“我总是为了孩子委屈自己,可孩子似乎并不领情,我们的关系反而越来越疏远……”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许多父母就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需求放到了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育儿中。他们牺牲自己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照顾孩子;他们放下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只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他们坚信,为了孩子,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当自己的生活失去重心、自我价值感缺失时,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先照顾自己,照顾自己的需要、感受,孩子也能够从父母的人生态度和幸福感中汲取能量,获得既安全、又松弛的成长。

01向上:做孩子前行的灯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尤其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想要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父母首先需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孩子。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小美,原本是一家公司的中层。当儿子面临升高中的关键时期,她犹豫再三,决定辞职回归家庭。

然而,儿子的一番话改变了她的想法:“妈妈,你千万不要为了我放弃自己的追求。我最喜欢看到你工作时充满干劲、闪闪发光的样子,那是我最大的骄傲和动力。”

小美恍然大悟:原来,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牺牲的母亲,而是一个积极上进、不断成长的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整天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孩子自然不会懂得勤奋和上进;反之,当父母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时,孩子看在眼里,也会更有责任心、更有目标感。

所以,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影响孩子,首先要完善自己。

02你不幸福,孩子何来幸福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选择牺牲自己的需求。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缺乏幸福感的父母,往往也难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

在热播韩剧《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中,权珠英是一位职场妈妈。为了照顾家庭,她拼命工作,却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长期的过度劳累和压力,让她患上了抑郁症。

当医生问起她最近半年有没有去过一次理发店,有没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时,权珠英哽咽了。原来,她早已忘记了如何爱自己,只知道机械地付出。

另一位主人公朴秀妍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作为医院的护士长,她一直以完美主义著称,但就在她全力兼顾家庭和工作时,巨大的压力让她几近崩溃。

这两位母亲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一个道理:父母若想给孩子一个阳光的生活,自己首先要拥抱阳光。一个情绪阴郁、自我价值感缺失的父母,很难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才有能力去满足他人的需求,过度牺牲自我的父母,往往也无法给孩子真正健康的爱。

类似的观点还出现在“满溢理论”,说的是只有当一个杯子装满了水,水才会溢出来,只有当父母自己的幸福感满溢了,这种正能量才能传递给孩子、滋养孩子的心灵。

所以,智慧的父母懂得照顾好自己的幸福感,他们会适时放下繁重的家务和工作,给自己放个小假,去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

这种幸福感会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整个家庭。孩子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和快乐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归属感。

就像《积极育儿的秘密》一书所说:“一个快乐的妈妈,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当妈妈感到满足和快乐,孩子的内心也会感到安全和喜悦。”

03平衡:如何保留空间与距离?

当然,照顾自己并不意味着只顾自己、不管孩子,关键是要找到空间与距离的平衡。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第一,合理安排时间。每天留出一些专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学习一项新技能,找回曾经的爱好,或者只是简单的静静冥想,给自己留一个喘息的空间。

第二,表达自己的需求。当感到身心俱疲时,不要默默承受,要学会向家人求助,例如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既能减轻你的负担,也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或者某件事情让自己很生气,可以表达说:“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这样会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利他思维。

第三,享受当下的幸福。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也学会欣赏Ta的优点和进步,经常与孩子分享你的快乐,一起创造美好的回忆。

第四,接纳不完美。没有人能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完美的父母,学会宽恕自己的缺点,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教育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亲爱的父母们,我了解你们对孩子的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但在给予孩子们关爱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善待自己。

“你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应该100%来自子女,希望你们能因为成为自己本身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