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灵氧吧

父母课堂:家有“网瘾少年”,应该怎么办?
2024-07-08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12月下旬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截至2022年底,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人。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达到67.8%,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54.1%。电子设备在当代青少年间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

如何防范孩子沉迷网络?这个问题令无数家长苦恼不堪,然而,经常看短视频、玩游戏,是否意味着孩子已经“网络成瘾”?

01什么是“网络成瘾”?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 版)》,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伤,持续时间至少为1年。

此外,关于互联网游戏成瘾,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引入了“互联网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这一概念。手册列出了9种症状,满足其中5项,且长达12个月以上,才能被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02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大脑的危害

最近,伦敦大学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在《PLOS Mental Healt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大脑影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综述。该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大脑中多个神经网络区域的信号传递中断有关(Chang & Lee, 2024)。

什么是信号传递中断?当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参与需要注意力、计划、决策和冲动控制能力的执行控制网络(ECN)任务时,这些大脑区域的功能连接性出现了显著的失联。而与没有网络成瘾的同龄人相比,这些区域的协同工作能力受到明显影响(Chang & Lee, 2024)。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网络成瘾不仅仅是孩子们时间管理的问题,实际上,它还会破坏他们的大脑网络,影响其学习、情绪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就是说,网络成瘾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眼前的、当下的,这种影响还可能是深远的、持续的。

03网络成瘾与亲子依恋“此消彼长”

看到这里,家长可能更焦虑了,如何才能“断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青少年从网络成瘾中得到了什么?

在网络世界中,ta可能感觉到自己是被关爱的,可能感觉到自己是有掌控感的;在网络世界中,ta可以为所欲为地使用暴力,比如在战斗类游戏中殴打别的玩家,或者在论坛里攻击别人,这些都能给ta带来快感;在网络世界中,ta甚至可能感觉到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归属感……更令人心疼的是,有不少青少年在“患上”网络成瘾之后,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来自父母的高度关注。

就像一位网络成瘾少年坦白的那样:自己沉迷游戏,是对父母长期以来对自己冷漠、漠视的一种报复:“我希望今后父母能对我好一点。现在开始还不算晚。”

大量研究显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显著落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孩子(李毅 等, 2012; 梁凌燕, 唐华, 陶然, 2007; 张海涛, 苏苓, 王美芳, 2011),网络成瘾的孩子们感知到的亲密感、情感上的温暖都更少。可以说,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雷雳, 2010)。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缺乏,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损害,家庭亲密度的缺失会导致母子之间更加疏离,或父子之间缺乏信任,而家庭不亲密、母子间疏离、父子不信任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邓林园 等, 2013)。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亲子依恋关系较差,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而反抗父母,从而导致过度使用互联网甚至成为“网瘾少年”。相反,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依恋关系良好,孩子对亲子依恋有积极的感知,那么孩子很可能符合父母对可接受网络使用的预期,家庭冲突更少,使得网络成瘾发生的可能性降低(Venkatesh et al., 2019)。

04帮助孩子远离网络成瘾,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基于依恋相关理论的视角,亲子依恋关系的好坏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父母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亲子沟通程度与质量、父母的愤怒和疏远程度(Venkatesh et al., 2019)。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使用认知模型三要素,即通过调整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构建更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以对抗“网络成瘾”:

4.1调整认知

客观看待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的影响,可以帮助父母调整极端化、灾难化的思维方式。父母可以先问问自己——“我如何看待孩子玩游戏、刷视频?”在父母的内心深处,是害怕ta玩物丧志?还是害怕ta沉溺于游戏中,从而不再需要父母?亦或是担心孩子日夜颠倒、弄垮了身体?

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的即时想法可能是——“又在玩游戏,你的一生都没有希望了!”当出现这种想法时,父母往往会陷入高度的焦虑、生气、恐慌,进而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过分说教,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比如辱骂孩子、砸掉孩子的手机等。然而,在这种互相攻击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担心与忧虑。

为了调整认知平衡,父母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尝试把孩子的问题看成阶段性的、可以解决的矛盾。其次,也有研究证明,网络并非“百害而无一利”,例如适当的游戏可以使个体的反应速度更快、记忆力更好,还能舒缓压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媒体还可以让人找到共同兴趣的朋友、提升自我表达的能力(Reynaldo et al., 2021)。

4.2调整情绪

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宽和构建理论,积极情绪可以拓宽人们的思维、发展心理弹性,并有效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这往往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Fredrickson & Cohn, 2008)。

若父母能够以更为接纳、更为积极的情绪(例如以平静、理解、接纳的心态),耐心地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意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成绩,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需要,这会有助于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同时,父母在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处理消极情绪时,尽量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把孩子当做矛盾的“中转站”。此外,父母还应该多发掘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孩子的现实成就感。

4.3调整行为

研究证明,在家长所采取的阻止孩子网络成瘾的办法中,“劝阻”是唯一一个在各种测试条件下,都无法有效干预孩子网络成瘾行为的行为(Venkatesh et al., 2019)。由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采取这种无效的办法,而尝试寻求其他有效措施,比如:

行为榜样:父母以身作则,全家一起制定家庭屏幕时间计划,例如:吃饭时间、与家人朋友聚会时间不使用电子产品;每天1小时不使用电子产品等。

陪伴孩子:父母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例如去户外打球、全家一起去公园野餐,亦或是共同在家看喜欢的电影。

结语

家有网瘾少年,烦恼压力无边。父母在采用各种措施行动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同时,可以尝试着构建相互理解、有效沟通的亲子依恋关系,以期促进亲子依恋在调控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的积极作用——当父母与子女关系良好时,父母的干预行为能更有效地预防或改善子女的网络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