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灵氧吧

做“顾问型”父母,为孩子学习赋能
2022-02-25

对于孩子的学习,父母总有担不完的心,诉不尽的苦,而最常听到的抱怨是:与孩子平时相处融洽,可一到学习、写作业时,他就磨磨蹭蹭,要父母在旁唠叨、督促,学习好像就是父母的事,满脸的不情愿。当父母忍不住去提醒时,亲子关系前一刻还是晴空万里,后一秒就电闪雷鸣,双方陷入权利的争夺战中,矛盾一触即发,想修复关系却苦于无对策。相信这样的场景对很多父母来说乃是生活常态,每天上演,尽管双方百般不愿,却无力阻止。当父母在学习上对孩子越控制时,他就越感到无力和沮丧,越发厌倦学习。面对如此困境,作为父母要怎么做呢?要走出困境,改善彼此的关系,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所以父母首先要转变角色,不要试图控制孩子,否则无法带来想要的结果。如果将孩子养成长期依赖父母督促的习惯,他们的内在动机就无法发展,或者被外力消磨。为此,父母要将自己“强迫者”的角色转变成做孩子的“顾问”,将掌控感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能力,自己决定做不做以及怎么做,从而主导自己的生活。那么,作为“顾问型”父母,如何调动孩子的内在资源为学习赋能呢?

一、确定目标,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哈佛大学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调查对象是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等到25年后发现,3%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10%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达成,稳步上升;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可见,清晰明确的目标对人生有导向作用。而对孩子来说,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孩子不愿学习的根源在于“ 目标的缺失”,从而陷入“差生陷阱”,这也是学习的病灶。目标该如何确立才能体现孩子的意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有人提出了以“现在你最想达成的一件事”为目标,作为“顾问型”父母要帮助孩子对此目标进行拆解,以协助其步步达成目标并体验成就感,激发孩子自身对学习的求知欲,同时为孩子提供及时的正面反馈,强化其认知和行为表现。这种反馈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如“我看到你今天写作业遇到难题,还是继续思考动脑筋,你真的很努力,我为你的表现感到高兴。”也可以是对孩子自身个性品质和坚强意志的反馈,如“我发现你做事情能够坚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然而父母为了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热情,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正面反馈,只习惯运用物质、金钱奖励。比如说:100分就奖励10元或是外出吃大餐,起初孩子在这些外在条件诱惑下会认真学习,随着年级的递增,外在物质的筹码越来越多,效用却越来越低,最后导致孩子将学习本身的探索欲望变成外在物质奖励交换的条件,这就是常见的“德西效应”。它对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笔者曾经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他因为不写作业、不爱学习被班主任推荐来心理辅导中心,谈及学习时他说没意思。后与其妈妈约谈,才知道父母为了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采用外在物质奖励的方式,如考试95分以上就奖励10元,结果到了六年级,变成抄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要10元钱。即使这样,父母愿意给钱,他却不想天天抄,写作业更是看心情,可见他的学习内驱力已被完全摧毁了。其实“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来得更加有力量”。

二、提升时间感知能力,获得学习自主权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其外在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写作业,这也是父母最容易观察到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情况的行为反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让众多父母感到头疼不已的是孩子写作业拖拉,注意力分散,不是在发呆走神就是东摸摸西看看,动作缓慢,丝毫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为此,父母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旁不断地唠叨、督促。而这种方式却让孩子不堪其扰,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其实孩子拖延行为的形成,与父母平时缺乏对孩子时间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关。

作为“顾问型”父母,要在孩子的头脑中植入“时间概念”:可运用时间沙漏将抽象时间视觉化,增强其对时间颗粒的感知能力,明确时间的长短;同时协助孩子将时间感知迁移到学习中,让孩子评估自己每个科目所用的时长,并选取相应的时间沙漏;然后与孩子沟通每个科目的学习策略,权衡各项选项的利弊,为他们提供经验参考。父母应看到在作业背后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好奇心,能够拥有学习自主权。当孩子拥有较强的自主权,能自己做决策时,其大脑也会受益:进大脑前额叶皮质执行控制系统的发育,调节杏仁核的情绪管理系统,因而更好地克服挑战,应对压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胜任各科目的学习,感受探索知识本身的乐趣,愿意主动学习,为学习负责。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当父母赋予孩子选择权时,需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比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若是有剩余时间,应确保他可自行分配,以此激励孩子对学习的自主感。

三、增强复原力,培养成长型思维

维卡伦.莱维奇和安德鲁.夏特在《复原力的因素》一书中写道:复原力指的是能够从挫折中恢复原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从挑战中获得动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压力和困难的能力。随着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父母多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保障,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决不允许他受到一点点来自外界的伤害,将孩子控制在自己能够保护的范围内。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无法体谅父母的辛劳,缺少同理心。当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容易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缺乏挑战的勇气和心理弹性,致使在学习上容易消沉、蹶不振,没有自我价值感,无法产生前进的动力。所以要给孩子适当的锻炼,深知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应对孩子提供挫折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复原力。

要增强孩子的复原力,就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即通过后天努力任何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理解努力对智力成长的作用,从而更乐意接受挑战,拥抱学习和成长。即使遭受失败,也会从中寻找原因,改进方式方法,不断地成长进步,拥有面对挫折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此,作为“顾问型”父母,首先应认识到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其次应搞清楚“这是谁的问题”,即看清问题的本质实则是孩子自身的困扰,而父母总会不自主地介入,将它视为父母的问题;接着应明晰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引导、支持、教育、帮助和约束;最后父母要助力孩子的大脑,运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维习惯。如,当孩子说“我不懂”时,要引导孩子转变思维方式“我哪些地方还没有明白”,以此帮助他培养出自我积极的能力。通过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体验一些正向压力和可承受压力,最终提升抗挫力、复原力,获得掌控感和自主感。

总之,“顾问型”父母在赋权给孩子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完全放手也不是以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而是要把握大局,让孩子成为善于思考且自律的学习者,而不是被纪律所驱使。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决定,为其确立明确的边界和规则,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拥有选择权和自主感,真正为孩子的学习赋能。